今天要來說清陽不升證。

 

所謂的清陽不升證就是脾氣不足證裡頭的一種。

 

清陽不升顧名思義就是清「陽」沒有上升,這聽起來像廢話,不過孔子說的好,廢話中有時候會有真理,因為以上那句話就表示體內清氣原本就因應該要上升,但是卻沒有升。

 

體內的氣分很多種,中醫認為清氣會上升,濁氣會下降,這樣子是正常的現象。

 

如果清氣不上升,那麼頭部就無法受到溫養,連同肌表、四肢就會出現一系列不舒服的症狀。

 

剛剛說過清陽不升證是脾氣不足證的其中一種,既然和脾氣有關係,所以就可以考慮到清陽不升證的源頭可能和飲食不節制有關係。

 

另外一個可能是疲倦過度,這兩個原因都會造成脾胃受損,清陽不升證就產生啦。

 

那麼,會有什麼症狀呢?

 

首先,既然陽氣不上頭部,那當然會頭昏眼花,看東西不清楚,耳朵聽不清楚。

 

陽氣不到肌表皮膚,那就會怕冷,發抖,四肢摸起來涼涼的。

 

脾胃受損,那就會不想吃東西,就算是吃了也會食不知味,而且會拉肚子。

 

這麼一來人當然會困倦沒力氣。

 

脾胃受損之後吸收營養就會不夠,再加上不想吃東西,所以營養就會不足,所以舌頭當然是淡色,舌苔偏白,脈象自然偏弱甚至是虛囉。

 

以上很容易理解。

 

那麼,什麼疾病會有清陽不升證呢?基本上應該不外乎以下八種。

 

「眩暈」「耳鳴」「耳聾」「痿躄」「洩瀉」「脫肛」「子宮脫垂」「崩漏」。

 

一個一個來說。

 

如果今天你看到一個患者主述會頭昏,你會想到什麼?

 

先不要想太多,也不要下判斷,繼續問。

 

有沒有其他輔助症狀,理論都會有,而在這裡,患者的主述症狀之外就會出現耳鳴、頭重的像被毛巾包住一樣,胸口會悶,感覺噁心,倦怠乏力,吃的少又拉肚子,一天到晚想睡,脈摸起來很軟或是很沉,很滑,以上這些症狀都在告訴你一個觀念,那就是患者的體內有一堆濕氣。

 

濕氣把患者的陽氣給包住了,所以陽氣無法動彈,既然無法動彈所以就無法往上跑,因此陽氣不升的一系列症狀就此出現。

 

接下來你要考慮到濕氣從哪裡來?

 

人體都有濕氣,不過正常人體會有很多功能把濕氣排除。因此看到這裡你就知道了,這個患者的這個排除濕氣功能受損了。

 

人體排除濕氣最明顯的臟腑就是脾胃。

 

脾胃受傷了,所以才會造成無法排除濕氣,那麼,我們繼續問下去,為什麼脾胃會受傷?

 

可能的原因很多,不過現代人最可能的原因就是吃太多。

 

吃太多無法消化的食物像是脂肪蛋白質高油高糖的食物,幾百塊吃到飽的拼命吃,一兩次還好,時間一久毛病就出來了。

 

不過很多人會反駁,不對阿,我飲食很正常,不會亂吃。

 

沒錯,這種人也很多,不過你要知道,既然有病了,那就有原因,不要先否定,先考慮一下是不是疲倦過頭,造成脾胃受損。

 

這種可能性更大,像日本人工作起來沒日沒夜,很容易損傷脾胃。

 

脾胃受損,運化就會失去正常狀況,體內水濕就會滯留,加上火氣內蒸,就會凝聚成痰。

 

痰這種病理性的產物很麻煩,很多怪病幾乎都是痰在作怪。

 

痰如果在中焦凝聚,我們就稱為痰濁中阻。如此一來,那就會出現清陽不升證了。

 

以上就是清陽不升證的基礎推理。

 

中醫的推理很重要,有了證去的推理之後,你用起要來才不會瞻前顧後,不知所措,亂槍打鳥,白紙黑字不知所云。

 

既然知道原因,那就可以凝定治療方針。

 

脾胃不運,那就建脾。

 

陽氣不升,那就升陽。

 

有濕氣,那就燥濕。

 

有痰,那就化痰。

 

建脾升陽,燥濕化痰,八個字就是用藥方針。

 

醫學心悟裡頭有個處方叫做「半夏白朮天麻湯」,用這個處方加上脾胃論的補中益氣湯來加減,效果應該最好。

 

半夏4.5克  天麻3克  白朮3克  橘紅3克  茯苓3克  甘草1.5克  生薑2片  大棗3枚  蔓荊子3克  水煎服。

 

黃耆1.5克(5分) 病甚、勞役熱甚者1錢  甘草炙1.5克(5分)  人參去蘆0.9克(3分) 有嗽去之  當歸身酒焙乾,或日乾0.6克(2分)  陳皮0.6克(2-3分)  升麻0.6克(2-3分)  柴胡0.6克(2-3分)  白朮0.9克(3分)  

上藥咀,都作一服。用水300毫升,煎至150毫升,去滓,空腹時稍熱服。

 

接下來是耳聾病裡頭看到清陽不升證。

 

耳朵在頭部,這時候要思考是不是其他部位也會有類似症狀,眼睛是不是看東西模糊?臉色是不是很差?這些都是頭部的症狀。

 

如果都有,那麼就考慮脾胃症狀。

 

是不是食慾不振?說話聲音小?呼吸短促?沒什麼體力又加上拉肚子。

 

接下來就要看舌頭是不是很嫩,苔又厚,脈軟細。

 

以上都是中氣不足的特徵。中氣都不夠了,當然不會往上面送,所以清陽不升證就會發生。

 

理由和上面說的一樣,吃太多沒節制,損傷脾胃造成的中氣不足,清陽不升。

 

既然脾胃受損,所以要建脾。

 

中氣不足那當然要益氣。

 

陽氣不升那就升陽。

 

最後就是脾胃受損的部分要顧慮到胃,要益胃。

 

東垣試效方裡頭有個益氣聰明湯可以用。

 

黃耆5錢  人參5錢  葛根3錢  蔓荊子3錢  白芍2錢  黃蘗如有熱煩亂,春月漸加,夏倍之,如脾虛去之,熱減少用2錢  升麻1.5錢  甘草灸1錢  

如果是痿躄病呢?

 

痿躄病的特徵就是肢體痿軟無力,肌肉削瘦,逐漸加重。

 

再加上吃的少又拉肚子,臉色不好,有點浮腫,疲倦乏力,舌苔薄白,脈沉細這一系列的特徵,我們就會知道這是「氣虛痿」。

 

這是因為飢餓過度,加上勞倦,就傷了脾胃。

 

脾胃受傷,脾氣不升,肺氣當然就會不足,無法敷布於體表肌肉,肌肉今脈當然會失去榮養,於是就出現以上症狀。

 

在「證治準繩」裡頭有說到「氣虛痿者,因飢餓勞倦,胃氣一虛,肺氣先絕,百骸溪谷,皆失所養......凡人病後手足痿弱者,皆屬氣虛,所謂脾即病,不能為胃行其津液,四肢不得稟水谷氣,而不用也。」大概就這個意思。

 

這時候要用補中益氣湯。上頭有方子可以回去看一下,不要小看這麼簡單的處方,用的好可以救很多人。

 

如果是洩瀉病見清陽不升證呢?

 

那最明顯的特徵當然是拉肚子,而且是長時間拉肚子,甚至到脫肛的程度。

 

長時間拉肚子臉色一定不會太好,所以面色萎黃,四肢沒力。

 

肚子也沒力了,所以會腹脹不舒服,從中脘到肚臍周圍都會如此。

 

舌頭當然是淡,苔白,脈當然細弱。

 

這種情形我們稱為「脾氣下陷」。

 

脾氣下陷就是脾胃虛弱,運化失權,水谷不化,清濁不分。應該往上升的清氣沒有上去,反而掉下來變成濁氣,我們就會看到洩瀉。

 

脾胃虛弱,那就建脾。

 

拉肚子就止泄。

 

脾氣不足就益氣。

 

簡單吧。用太平惠民和劑局方的參苓白朮散就對了。

 

扁豆9克  人參12克  白朮12克  茯苓12克  甘草12克  山藥12克  蓮子6克  薏苡仁6克  桔梗6克  砂仁6克  大棗3枚  服用本方,禁食生冷、油膩、不易消化之物。

同樣的,如果脫肛的患者有清陽不升證,那麼這個患者大多會有長時間脫肛無法痊癒的情形,也會氣虛乏力,出汗,四肢摸起來冷冷的,又怕冷,不喜歡說話,吃東西沒味道,這些情形在中醫稱為「中氣下陷」證就是特點。

 

接下來就要知道,為什麼會中氣下陷?一般來說都是因為飲食勞倦傷害到脾,或是久病損傷脾,造成久瀉不止,所以會導致中氣下陷,升提功能失去了,治療的原則當然就是補益中氣,升陽氣,舉下陷,還是用補中益氣湯。

 

看到這裡有沒有一種感覺,好像說來說去都差不多?

 

沒錯,清陽不升證基本上都是脾胃系統的問題,而且都是氣虛,因此各種病機基本上都相同,需要注意的就是主證部分,臨床表現有些不同,臨床要加以辨識。

 

什麼樣的人很容易出現清陽不升證?基本上都是素體虛弱的人,這種人基本上原本身體就虛弱或是長時間生病,中氣虧損,一看就覺得精神很差,臉色委靡,呼吸氣短,倦怠,沒什麼力氣,四肢冷,怕冷,這些都是常見的特徵。

 

如果是婦女出現清陽不升證,還可能出現中氣下陷的子宮下垂以及氣不攝血的崩漏,甚至有的婦女會有因為清陽不升證而濕氣下流,於是出現帶下清稀,綿綿不絕的情形。

 

再複習一下觀念。

 

升降出入這四個字是人體體內氣化的基本形式,脾氣主升清氣,胃氣主下降濁氣,脾胃一升一降,就可以維持人體營養吸收以及廢物排除代謝。

 

那麼生病的話當然就是脾氣不升然後濁氣不降,濁陰不降的特徵大半是胸悶、腹脹、大便像水、小便少等等,有個人會出現頭重困倦,吃不下飯,嚴重的甚至會尿閉,水腫,舌苔混濁,脈摸起來弦滑。

 

肝氣的升發、肺氣的肅降、心火下降、腎水上升、這些功能都是需要脾胃中樞輔助運行,升降活動才有辦法維持正常。

 

如果脾胃運化失司,升降活動馬上停擺,清氣不能敷布,後天精氣無法歸藏,飲食的清氣無法送到臟腑,廢濁的代謝物也沒有辦法排出,接下來就準備生病了。

 

有本叫做「吳醫匯講」的書裡頭說到:「......治脾胃之法,莫精於升降,......俾升降失宜,則脾胃傷,脾胃傷則出納之機失其常度,而後天之生氣已息,顯不夭札生民者已。」

 

對了,要注意一下脾氣虛和清陽不升證的辨別。

 

清陽不升證只是脾氣虛的其中一種病症而已,脾氣虛的範圍比較廣。

 

清陽不升證病因上頭說過了,而脾氣虛的原因是因為飲食不節,勞倦內傷,損傷脾胃,看起來和清陽不升證很像,不過脾氣虛證是中焦脾胃功能整體的衰弱。

 

他還包括1.「脾失健運證」(脘腹脹滿、瀉泄食少)

 

2.「中氣不足證」(面色黃,看起來氣色很差、唇色淡、甚至是暗色,說話聲音小,呼吸很短,吃的少,容易疲倦。)

 

3.「清陽不升證」(眩暈、眼花、耳鳴耳聾)

 

4.「中氣下陷證」(脫肛、久洩、子宮脫垂)

 

5.「脾不統血證」(崩漏、便血)

 

這樣子可以分辨清楚了。

arrow
arrow

    critna1020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